在东亚杯的比赛中,国足以0:2的比分输给了日本,迎来了两连败。无论是先前败给韩国,还是这次不敌日本,大家对于结果的预期并不意外。尽管心中依然怀抱着对奇迹的幻想,但面对实力的差距,所有的期待最终都化作了泡影。甚至连比赛中的战术亮点,或者个别球员的精彩表现,似乎都成了奢望,连最基本的表现都未能兑现。
这场比赛中,另一个令人困惑的焦点是塞尔吉尼奥的状态,他的表现完全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,甚至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显得难以达成。回顾首战对阵韩国时,塞尔吉尼奥替补上场,出场34分钟,虽然有过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途奔袭,但他的最终射门却高出了横梁,未能转化为进球;而在对阵日本的比赛中,他仅上场13分钟,尝试过两次过人,但其他方面的表现则毫无亮点,似乎没有为球队带来任何实质性的贡献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从塞尔吉尼奥归化之后,除了几场比赛外,他并没有太多机会首发,只有在与印尼一战中首发并打满全场,而其他比赛中,他的上场时间大多保持在每场约40分钟左右。令人尴尬的是,他至今没有为国足贡献任何进球或助攻数据。大家不禁疑惑,作为一名身价接近200万欧元的球员,且国安为促成转会付出了近300万的转会费,塞尔吉尼奥的表现为何如此低迷?对于一位30岁、职业生涯已步入下坡的球员来说,这笔资金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投资。
那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?从世预赛到东亚杯,塞尔吉尼奥在球场上的表现始终缺乏存在感,似乎与他在联赛中的状态大相径庭。有时候,他的表现甚至不如那些土生土长的本土球员。单从个人能力上来看,塞尔吉尼奥应该要强于绝大多数国内球员,但为什么他始终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?难道是国足主帅用人不当,还是足协从一开始就错了,归化塞尔吉尼奥本身就是一个错误?
虽然伊万科维奇的执教备受争议,但至少他给了塞尔吉尼奥不少出场机会,无论是面对强大的澳大利亚,还是与印尼、巴林实力相当的对阵,塞尔吉尼奥都未能兑现大家的期望。而在久尔杰维奇接手后,塞尔吉尼奥的出场时间依旧有限。如果说一个主教练不看好你,可能是主教练的问题,但若两个教练都认为你不合适,问题的根源或许就在于球员自己。
从严格意义上讲,塞尔吉尼奥应是中国足球归化的第二批球员。经过第一批归化的失败经验,足协在这一批球员的归化和政策上做了充分的准备。然而,经过一波三折的归化流程后,塞尔吉尼奥的实际表现,显然给了足协当头一棒,打脸的效果不言而喻。球迷对此也有一句令人深思的话:“原来归化塞尔吉尼奥是为了北京国安,而与国足并无太大关系。”这句话虽然带有调侃的成分,但它却准确地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。
当塞尔吉尼奥以内援的身份加盟北京国安后,球队的进攻配合显著提升,他的加盟极大增强了国安的中场和锋线实力。如果没有塞尔吉尼奥的参与,国安的战术威胁无疑会大打折扣。然而,一旦来到了国足,塞尔吉尼奥却仿佛完全消失了,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水平。
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。毕竟,在俱乐部,塞尔吉尼奥身边有着达万、古加、法比奥以及林良铭、曹永竞、张玉宁等顶级球员,而国安本身也是联赛中的强队之一,对手普遍较弱,基本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塞尔吉尼奥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。然而,当他穿上国足战袍时,身边没有了强力外援的支持,队友的能力也相对平凡,而国足面对的对手,往往实力较强,难以占得优势。
塞尔吉尼奥的特点是需要队友吸引防守,为他制造空间和传球路线,换句话说,他是一个体系型球员。然而,国足的整体能力有限,无法为他创造这样的机会,因此塞尔吉尼奥的表现显得平淡无奇。事实上,国足更需要像小奥斯卡、克雷桑那样,能够依靠个人能力突破的球员,这类球员能够轻松吸引对方两三人的防守,为队友创造空间。
不过,回到实际情况,塞尔吉尼奥已经是国足的一员,要证明自己的能力,证明足协当初的决定没有错,他就必须抓住每一个出场机会,展现归化球员应有的实力,而不是仅仅“走个过场”,连首发的机会都没有。如果他在东亚杯对阵中国香港的最后一场比赛中仍然表现平平、毫无亮点,那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,恐怕整个国足的战略也需要重新审视了。